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 文化
  • 2025-09-11 12:01:40
  • 5176
摘要: # 一、瑷珲条约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瑷珲条约》签订于1858年6月28日(清同治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是中国与沙俄之间的一次不平等条约,标志着清朝在东北地区权益的大规模丧失。条约迫使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俄国,并...

# 一、瑷珲条约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瑷珲条约》签订于1858年6月28日(清同治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是中国与沙俄之间的一次不平等条约,标志着清朝在东北地区权益的大规模丧失。条约迫使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俄国,并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设立租借地和通商口岸,从而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 二、文化认同在中俄交流中的作用

文化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自身所属的文化体系产生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瑷珲条约》签订之前,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持续数百年之久。无论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航路,中俄之间始终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与思想交流。然而,《瑷珲条约》之后,中俄关系虽然经历了战争、革命、冷战等复杂阶段,但文化认同并未因此减弱或消失。

## (一)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从古至今,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过。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便在乌斯藏地区遇见了大量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部落,这表明当时汉族文化已传播至俄罗斯境内;元朝末年,在中国东北地区活跃着许多蒙古族和女真族人,他们与明朝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其船队曾停靠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使中华文化进一步传入远东地区。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俄国逐步占领东北三省等事件的发生,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民间逐渐向官方层面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大量俄罗斯学者前往北京等地考察学习汉文典籍;而清朝政府为了加强边疆管理,在黑龙江瑷珲设立将军衙门作为对俄交涉机关,其中就包括了翻译、教育等多个部门。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 (二)文化认同在中俄交流中的体现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1. 语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俄罗斯语言中融入了许多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相反地,在中国东北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广泛使用了俄语借词。此外,《红楼梦》等经典著作被译成俄文,并在当地出版发行,受到读者喜爱。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2. 宗教信仰方面:17世纪前后俄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后传播东正教文化;清朝政府允许他们在北京建立教堂并开展活动,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民在宗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在东北地区也有不少蒙古族人信奉佛教、藏传佛教等宗教形式。

3. 教育和学术领域: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华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俄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和其他相关知识;同样地,一些中国学者也前往俄罗斯留学深造。双方在哲学、历史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探讨,相互借鉴对方研究成果。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 三、现代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大陆桥”等倡议相继提出,并逐渐付诸实践。这不仅加强了双边经贸关系,也为两国间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 (一)互派留学生及学者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每年约有2万名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而在俄联邦境内也有众多中国青年通过各种途径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此外,双方还不断派遣专家团队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研讨,在文学批评、历史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 (二)互办文化展览与活动

中俄两国政府及民间组织频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书画展、摄影节等主题鲜明的项目。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民众之间相互了解,还促进了两国艺术家之间的深入合作;例如,在2018年举办的“中俄人民友谊月”期间,双方共同策划实施了近40项文化交流项目。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 四、结语

综上所述,《瑷珲条约》虽然标志着中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土损失,但它并未阻碍两国间深厚的文化纽带。相反地,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一带一路”,文化认同始终是中俄友谊的重要基础之一。未来,随着双方关系持续深化,相信我们将见证更多有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成果。

瑷珲条约与文化认同:中俄历史交流的见证

通过对《瑷珲条约》及其背后历史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